常見成人心臟病可概分 : 冠狀動脈疾病、 機械性瓣膜疾病、 電生理心律不整疾病, 一旦罹患這些疾病,嚴重度已無法以藥物控制,需要進行內科系手術治療時,就需要轉到心導管室進行手術。
目前最令人害怕的急性心肌梗塞,各地區均有專責醫院,都可在90分鐘內進行 Door to Balloon心導管治療,搶救病危的病患,此一由急性血栓造成的疾病,可以經由將血栓吸除後,再施予血管支架術後,療效都相當不錯,更由於各醫院廣設導管室,即使是偏鄉或離島,此一類型心血管病患均能受到照護。 經過多年的發展,台灣心導管手術已非常成熟,已具國際水準,甚至可以輸出到亞洲鄰近國家,協助手術診斷及治療。除了心臟科醫師們努力學習提升手術技巧降低併發症產生,相關透視影像系統及手術用器材的研發與上市,更加速了手術的發展。近十年來,塗藥支架的大量使用,讓冠狀動脈阻塞造成的心肌梗塞重覆性治療率,更降到 10% 以下,而早期使用塗藥支架,容易造成致死性晚期血栓的問題,也在新一代塗藥支架及新式双抗凝藥物陸續上市後,逐漸解除了醫師們的疑慮,讓心導管手術成為常規與安全的治療選擇。同時一提台灣對於心房顫動的治療是世界知名,背後是治療團隊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與研究發展,透過新式科技的引入,可以提供臨床醫師更佳的治療環境與更安全的病患治療。
由於老年人口的增加及年輕族群精緻飲食、工作壓力、缺乏定期運動、吸菸、藥物濫用的影響,新的心導管手術病患也增加中,手術醫師如何增進手術效率,並兼顧手術品質,會是健保、產業界、醫界需共同配合解決的議題。
目前臨床用的生理訊號監測,已採用侵入式與非侵入式混合使用,侵入式測量則需藉助各式導管,進入到體內器官血管中,進行直接測量,例如連續性心輸出量,中央靜脈壓等。非侵入式則已大量使用於心電圖、血壓、血氧、吐氣潮氣量等。
人體的生理訊號,隨時都透露著你的身體狀況,有經驗的醫護人員需經由觀察病患相關生理參數變化,進行相關醫療處置,才能控制病情,避免惡化。
臨床護理工作繁重,未來更需投入持續教育訓練,才能維繫醫療品質,可預見未來,在醫護比例持續短缺的台灣全民健保系統,應付常規醫療工作外,需更仰賴監測儀器更自動化、簡單化、精準化,才能應付日益增加的工作量。
台灣每年約有超過 6000 人因為各種疾病而需要使用呼吸器 ,而脫離呼吸器的使用,是臨床上的挑戰,也是醫療科技上的挑戰!因此我們設定一個目標,經由新式醫療科技,讓呼吸器使用者能在開始使用後就進行脫離訓練,因為造成無法脫離的眾多原因中,橫膈肌退化是我們可以克服的。
專業的工作人員可以兼顧時尚與個人衛生,雖然每天見面的都是醫護人員,卻可以彼此打氣,讓工作安全外更有意義與樂趣。